笔趣屋
会员书架
首页 >武侠仙侠 >花墩笔记 > 第一百零八章 口里灯1

第一百零八章 口里灯1(第2 / 3页)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
推荐小说:

地主王豕之子,老地主王犬之孙——王筌,结婚已有数年。王筌的妻子绰号“鸡冠花”,这朵“鸡冠花”早已为王筌生下一朵“小鸡冠花”,尽管样子有些黑丑。照例,夫妻双方均系农业户口,可生育第二胎。但第一胎与第二胎之间的间隔,必须在五年以上。

王筌的大女儿,已经九岁了,他们早已有资格生育第二胎了。二胎可以生育,然而生男生女可由不得自己控制。人又不是神仙。

“鸡冠花”又一次怀孕了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她的肚皮真可以用“蒸蒸日上”、“日新月异”来形容。

王筌给一位私人诊所的医生塞了一个红包,这位医生在自己的家中藏匿了一台B超机。B超结果显示,“鸡冠花”怀的是一个女婴。王筌赶紧作出决定,挖掉。由于怀的时日已久,不能做流产手续,于是只好干脆等再过一段日子,引产。

引产手术毕竟是痛苦的。肚中去掉这么大的一块肉之后,“鸡冠花”的脸颊苍白浮肿了好多天,情形完全与一个产妇仿佛,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。

俗话说:家家有本难念的经。俗话还说:人家人家都是“假”的。可偏偏这一回,文曲一家不是在造假,三个月以后,文曲一家就又新造了一个平台。算是用实际行动回敬了鹩哥这个“口多”一记响亮的嘴巴!

何谓“口里灯”?

所谓的“口里灯”即“龙的口”里所衔的那盏灯。

自从改革开放,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,在中国的不少地方又恢复了迎龙灯的习俗。扭秧歌,跑旱船,走马,花灯,板凳龙,甚至还有专门迎巨型大蜡烛的。在浙中,一般一个村所迎的龙,迎什么龙,在他们的老祖宗手里,似乎都早已作了规定。如与花墩毗邻的金鹤(村),他们迎的就是“全龙”。“全龙”即指“整龙”、“整条龙”。有头,有尾,有麟,有爪,有扭曲成“s”形的蛇形或者说是蚯蚓形的身子,还有彩绘的云团,迷雾。同样与花墩毗邻的木葫芦(村),就只能迎“半龙”。另外象柳塘,张庄等村就只能是“吊吊龙”。龙身弄成一节一节,每一节之间连接的是一块红绸,这样,整条龙舞动起来的时候,就能浑然一体了。而花墩,要么“走马”(参阅条目“走马”),要么只能迎“灯头”。“灯头”与“龙头”之间的唯一区别,即“灯头”的“头”是一个亭台楼阁模样,上头装饰了一些八角花灯。它的“龙身”其实跟其它的龙灯,没什么本质区别,都是由一节一节的板凳龙组成。能接多长,就接多长。虽说是一个“灯头”,它实际上代表的也是一个“龙”的形象。也有一盏所谓的“口里灯”。您可千万别少觑了这盏“口里灯”。这盏“口里灯”居然还有“送子”的功效。在浙中,迄今为止,流传着这样的一种古老的习俗,谁家要想生个儿子,不妨先去弄一盏“口里灯”。在不远的将来,往往就能夙愿得偿。

有一回,文曲曾问过耗子叔:

翌年,“鸡冠花”又一次怀孕了。

这一回,他们学乖了。为了“保险”起见,王筌私下决定,让村里的龙灯队,给自家送一盏“口里灯”。要想得到一盏“口里灯”,虽说还不到“难于上青天”,但也毕竟不是十分容易的。“口里灯”一般一年只能送一次,一次只能送一户人家。更何况,现在,有那么一些年,村里不迎龙灯。皮之不存毛将焉附?灯都不迎了,又哪有什么“口里灯”可送。所以,要想得到一盏“口里灯”,竞争还是相当激烈的。您想生儿子,难道别人家就一定得生女儿呀?为了得到这盏“口里灯”,这一年,王筌特地去当了一回“行头主”。迎龙灯必须有发起人,浙中方言叫“行头主”。负责筹款,召集人员对灯头进行彩绘、加工、装饰。为了将这一年的龙灯迎长,王筌有意显摆,他在大庭广众之下,夸下海口:

“我家一户,就要迎一百桥。”

这一举动,一下子就得到了一些连“三步外”都没有去过的村民的喝彩:

“为什么我们村只能迎‘灯头’,而不能迎‘龙头’?”

耗子叔说:

“因为我们这个村子的人太‘武’。”

“武”几乎就是“野蛮”的代名词。据说,花墩的先祖们,曾经常与别的村子的人打架,而且常常打赢。因为花墩的先祖当中,曾经出过好几个拳师。花墩的后辈们,有不少还常常以此自豪。

闲话休叙,言归正传。改革开放三十年,花墩曾有数户人家领过“口里灯”。如二狸家(参阅条目“浼”)。如王筌家。最近的一次,则是送给了王瘸的儿媳妇。领“口里灯”,生儿子的效果如何?一个字,灵。三个字,灵,灵,灵。四个字,立竿见影。

点击切换 [繁体版]    [简体版]
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